WFU

2025年8月2日 星期六

肌筋膜解密:牽連/抑制/代償與初/中/高階乾針技術,以骨盆慢性疼痛為例

在慢性疼痛的領域,肌筋膜脈學一直強調,要以脈象去分析肌筋膜張力的「牽連-抑制-代償」

慢性攝護腺炎/骨盆底肌是複雜慢性疼痛的代表,攝護腺是否真正有發炎?骨盆的疼痛是否真的只源自骨盆?在每一案例上面都不一樣,事實上,從頭到腳身上張力有很複雜的互相影響,有的人的病源來自頸部,也有的來自背後或足弓,每一個案例都很特殊,但每一個案例都不孤單。

這一兩年來 發現豎脊肌多裂肌非常重要。常常是一個latent/primary TrPs的內傷,從而造成很多腹部骨盆內臟等等的影響。本案例的牽連抑制代償,經過剖析後水落石出。非常發人深省,謝謝倪醫師協助診療和紀錄。跟大家分享,一起進步。



<說明>

這個患者的脈,雙關弱很明顯,有些人就會直接跳躍,「某某脈用某某方」(結案?)。這是很多老師的教學方式,事實上那只是他幫助你理解和記憶的教學方式,他一定還有很多的評估沒有機會清楚的交待給你。所以,請把「某某脈用某某方」當作是一個功夫口訣,要花很多時間去理解背後的應用時機。

面對疑難雜症,不可魯莽,不可跳躍,要做到「脈症合參加上動手身體檢查」,三位一體,互相解釋驗證。

在病史詢問中,先確認慢性疼痛的範圍、病程、發展、以及先前的治療反應。同時,忠實的把雙手的脈象資訊,以畫圖的方式仔細記錄下來,並從「身體結構張力/內傷」的角度來思考下一步應該執行哪些區域的理學檢查。

另外,先把能坐著檢查的部份先做完(看腹式呼吸),然後再躺上床做更多的身體檢查,避免來來回回,在繁忙的門診中掌握環境和流程,也是很重要而實際的。



<說明>

脈象(全身結構張力)、症狀、理學檢查,必需三者合參,相互解釋的通才行。當然倪醫師在檢查時,發現腹部核心力量明顯不足,並找到右髂腰及臀中小的明顯壓痛,打算從這裡開始治療,執行此動作的背後診斷意味著:髂腰肌是primary TrP並藉由牽連機制,造成了骨盆底肌的緊縮和疼痛………然後就被打槍了。

事實上,倪醫師在檢查中也已經發現事有蹊蹺,如壓痛明顯但沒有明確的taut band或local twitch response,「魔鬼藏在細節中」,這些不吻合的線索,往往就是水落石出的契機。

「TrPs只是一個現象」,做乾針的朋友務必記得這句話。在理學檢查摸到張力或疼痛時,不要急著下針,要思考這個張力或TrPs到底是 Primary 還是 secondary ? 並重視那些事有蹊蹺的線索進行追查。

在這個時機,如果選擇針髂肌,故事會如何進展呢?針對緊繃疼痛的位置,施以初階的乾針治療,就是與一般中醫師針阿是穴的方法類似,在筋結的地方進行提插捻轉,嘗試引發肌肉的跳動,來減少髂肌對骨盆底肌的「牽連」。這樣作應該取得一定的療效,因為張力傳導的過程被暫時打斷了。骨盆底肌會得到暫時的鬆解

然而,因為髂肌本身也是受害者,所以這個治療的持續時間不會很長,可能只能維持一至三日。甚至,也有可能,髂肌在整個張力系統中,扮演一個代償者的角色,此時如果直接破壞代償,病人的症狀反而會加重。


<說明>

「腹部的模糊疼痛,很多是從背部的豎脊肌群而來」,只要讀過了肌筋膜聖經,就會建立起這個重要的觀念。因此在腹部的理學檢查中,<無rebounding pain>排除了內臟/腹膜的疼痛來源,<無Carnett's sign>排除了腹肌的primary TrPs的可能性, 我們就把患者翻過來仔細檢查他的豎脊肌群。

目前主流的乾針教學大多是在處理Type 2 muscle fiber上面的TrPs,所以會教導大家,以鉗捏式手法找到明顯的Taut band並在鉗捏時就嘗試去誘發local twitch response,譬如三角肌、二頭肌上面的的激點,通常會形成有力、腫脹並彈跳的肌緊繃帶(taut band)。

台灣的乾針是這個世界上很特殊很重要的存在,因為國際上做乾針跟肌筋膜的老師,主要是物理治療師,大多的客群都是明確的疼痛或運動障礙。

但是在台灣,大多數執行乾針業務的是中醫師,中醫師的客群非常廣泛,從感冒到肚子痛到免疫疾病到運動傷害……所以中醫師會有更廣泛的視野,對於肌筋膜症候群乾針治療,我們有一個重要的突破,就是大量處理Type 1 muscle fiber為主的姿勢性肌肉,這類肌肉出現myofascial dysfunction的時候,肌肉呈現萎縮、乾扁、帶點僵硬的狀態,與三角肌/二頭肌上面的有力、腫脹並彈跳的肌緊繃帶(taut band)是截然不同的。

針對type1 muscle fiber的治療,在肌筋膜脈學工作坊中,我們手把手地,會帶您從脈象中找到內傷處,並訓練您左手的手感來精準定位TrP所在的位置和深度,然後教導您,如何以穩定輕柔的送針動作,把針尖送到TrPs(並引發抽搐反應(local twitch response)或酸痛引傳。在這個level我們稱之為「中階乾針技術」

對於這個範疇,我們是很「自慢」的,因為中醫會把脈才能找到內傷,也因為中醫師的客群廣泛,得以有更開闊的窗口來看待myofascial dysfunction。歡迎大家來參加 肌筋膜中醫應用乾針工作坊,我們會在工作坊裏面,手把手地教會大家這些全世界最先進的觀念和技術。



<說明>

「肌筋膜的治療是立竿見影的」豎脊肌上面的激痛點,經過乾針處理之後,本來在髂肌的劇烈壓痛就消失了,這實在太dramatic,病人跟倪醫師都不敢相信,再次又再次的確認。

後來在脈診上也確認了,雙關部沉弱的脈象恢復了,由豎脊肌的primary激痛點造成的腹部疼痛,表現在脈象上呈現了雙關弱,中醫傳統觀察中,所謂「 帶脈之為病,腰溶溶如坐水中」,也許就是針對豎脊肌referred pain的一種記錄。

通常在豎脊肌的primary激痛點問題,在內科用藥我們習慣搭配 獨活寄生湯,或是以張錫純愛用的山茱萸/黨參/黃耆為君藥, 臨床上若寒濕症明顯,那麼「腎著湯」(甘草/乾薑/茯苓/白朮)也是一帖非常貼合的方劑。重點是,透過這種精準醫療模式,病患長期的疼痛,都能獲得明確而持續的療效,不用三天就回來針灸一次,甚至很多病人的多年宿疾,在一次到二次的治療後就結案。這就是 脈-症-身體檢查,三者合參,找到primary TrPs的驚人效果。

當然久病必有多項影響因子,仔細的分析,才能幫助病人真正遠離慢性疼痛。在脈象上出現右寸的細絲脈,這個是前頸的張力在影響身體的tensegrity,再來進行round 2的檢查和治療。


<說明>

二腹肌接近任脈的廉泉穴,東門中醫的臨床經驗發現,二腹肌的激痛點會造成任脈力量的抑制現象。也是我們治療慢性攝護腺炎常用的方式。一樣,肌筋膜症候群的治療速度之快,是覆杯即效,立竿見影,Amazing~~~

二腹肌很小條,裏面的激痛點更小,往往只有3mm,所以必需在超音波下執行乾針,才能徹底清除掉TrPs,針對肌筋膜的「抑制」作用,治療者必需謹記在心,要有能力在最少的刺激量下,將整個肌肉的肌痛點清乾淨,也就是採用「高階乾針技術」,搭配超音波進行「精準+細針+和緩的動作」。在高階乾針技術中,超音波的存在,不但是技術的要件,本身也是針刺手法訓練的一環。

另外,打呼/睡眠呼吸中止,與慢性疼痛和二腹肌功能障礙,都有高度的關聯性,所以安排夜間血氧監測,排除慢性疼痛相關的重大影響因子。

乾針處理之後,還有沒有需要服藥呢?基本上我們看脈象,如果脈象已經完全恢復,你評估患者的生活習慣及姿勢動作,判斷這個位置沒有復發之虞,當然就不需用藥。但如果有復發之虞,二腹肌常配合的方藥,我會選如苓桂朮甘湯、或是白芷、防風之類的陽明經藥物,這個方向加上袪痰袪寒,就是張錫純的「理飲湯」。

當然,教導合適的復健動作,以及糾正生活中的不良習慣,是治療肌筋膜症候群的基本必要動作。

<總結>

最後總結一下:這個患者的primary TrP有兩處,豎脊肌以及二腹肌。造成了腹直肌和髂腰肌的無力緊繃疼痛(抑制),進而傳導到骨盆底肌造成會陰處的長期疼痛(代償),以及臀中小肌的代償。藉由理學檢查,我們找到了豎脊肌的隱性激痛點並進行治療,藉由脈象指引找到二腹肌的隱性激痛點。

這些治療的位置,與患者的主訴相差十萬八千里,在一般狀況下,完全不會想到病源居然在這種地方;藉由上面抽絲剝繭的分析推理,您是否更加參透了人體的奧秘呢?

如果您也喜歡這樣的中西醫整合,認同這樣的治療思維,希望自己以後也能執行中醫的精準治療,歡迎您來參加我們的肌筋膜脈學教學系列六大課程 (肌筋膜中醫讀書會,一日乾針初階工作坊,表面解剖及手法初探,肌筋膜脈學乾針工作坊,中西整合座談會,肌筋膜脈學回娘家),我們會手把手地帶領您,學習從初階→中階→高階的乾針技術,以及「牽連-抑制-代償」的思考模式。

肌筋膜中醫應用的學習路程,是大量知識和臨床經驗的累積,需要專家手把手的帶領。沒有一步登天,但是聚沙成塔,日起有功;每一次的學習都能獲益良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