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每一份疼痛,在大腦內都有一個位置”
“待的久了,那個位置就變成你的”
“大腦說你痛,你就痛。”
#病雞絮語 #疼痛的中樞敏感化與大腦可塑性
2021/9/5的研討會上,我將要分享一些中醫的針灸與內科和脈象的整合經驗,為什麼一些慢性疼痛、結構問題、和基層的中醫內科患者常常有很高的相關性?
其中的重要關鍵,就是 中樞敏感化與大腦可塑性 的觀念
內臟的疼痛,如慢性胃炎、慢性胰臟炎、長期的腎結石、甚至腸躁症等等,這些慢性的腹腔內的發炎疼痛,當訊息傳達到大腦後,會產生一個保護的機制,就是把發炎的內臟附近的肌肉筋膜變緊繃,並加強對疼痛的敏感度,以防止被外界碰撞,造成進一步的傷害。
然而,時間一久,常常反客為主,內臟的發炎早就已經緩解或降級了,但筋肉和筋膜上面的記憶,在大腦內的設定,並沒有被清除掉,所以那個地方,就持續的有疼痛或不適的狀況。
內臟-大腦-肌肉,變成了一個難分難解的三角關係。常常造成惡性的循環。譬如腸躁症,肌肉痙攣→腹痛→腸絞動→肌肉痙攣更嚴重……像這樣的惡性循環,難以解開
然而古人說的好,柿子挑軟的吃……(咦?)……總之呢,內臟深不可測,大腦玄疑難辨,唯一伸手可及的,就是筋膜結構肌肉,所以從內傷的角度,去處理一些慢性疼痛或疑難雜症,便成為了一條入門的蹊徑!
我們熟悉的myofascial pain,肌肉上激痛點的referring pain,也是一種中樞敏感化的概念
而先前為大家介紹的napadow大神團隊所做的 腕隧道症候群的針灸-腦功能研究,就是大腦可塑性的最佳範例!
很多的慢性疼痛,常常與情緒問題相關,誰是因誰是果,又是另一個難分難解的習題。
剛好,針灸得氣的腦功能活動的位置,就是掌管 情緒和記憶 的大腦邊緣系統(limbic system)
這其中的巧妙與巧合不斷,針灸在慢性疼痛治療的角色也不言而喻。
至於,如果每個病人只能扎三針,你要選擇扎在哪裏最有效率?
這時,配合脈象上的筋膜張力資訊,尋找核心肌群和呼吸動作的障礙處,
就是我心中,
最軟的,
那顆柿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