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醫的學習過程有什麼不同呢?個人經驗,學西醫的路上寫個「苦」字;學中醫的路上則是寫個「謎」。中醫界是個很混亂的市場,每座山頭都有門派,每個街角都有神醫,每間教室都有老師,而且這個老師跟那個老師講的,常常不一樣。
有沒有什麼系統可以學呢?對一個剛拿到執照,頭腦裏對經第一年中醫師來說。我個人大推「溫病條辦 + 吳鞠通醫案」的原因,是因為這部書裏,症狀描述完整,思路清晰,版本專一,劑量明確,帖數清楚,脈診可憑,複診次數多,診療時間線長,文字容易閱讀……等種種優點。
複診次數多,時間軸長
首先,醫案裏,病人複診次數多,看病的時間很長。如果常看中醫古書的醫案,您就會發現,這些醫案的時間軸通常都很短,通常都是在當日門診病人所述的記錄,出現什麼症狀啦~~脈象如何啦~~用什麼方啦~~然後病人就好了。
基本上大部份的古醫案,很少在follow病人半年一年二三年的,所以到底是真的治好了沒在犯嗎?還是只是壓住了症狀後來就掛掉了法再聯絡?把時間軸拉長去思考,到底醫生在這個病程中,擔任了什麼角色?這是認真看待古醫案的重要觀念。
愈醫愈慘也敢寫出來
吳鞠通醫案裏,你可以找到一些case,回診十幾次然後愈治愈慘…… (糗) 。咦~~你說他並沒有很厲害嘛!大家都說中藥要「覆杯即暝」「一劑知二劑已」。這個治了那麼久還愈治愈慘,這種書可以看嗎?
看哪!當然要看! (咦~我沒有罵髒話哦~) 你說為什麼?兩個字:誠實。
誠實的老師是解謎之道
當學生時看書跟診,覺得老師超神的,每個病人來都說有效啊~~好像把病人治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。進人中醫臨床,每天每天面對成群的病患,我想大家都會很有體會:「病人很困難,醫生有極限」。
所謂的一劑知二劑已並不是一個常態。吳鞠通醫案中,有的成功有的失敗,有的完整有的簡略,呈現合理常態分佈,值得相信。是啊,能當100分的神醫當然很好,不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,我們就先從誠實的60分做起好嗎?
不需要抖內的好老師~~~
這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啊!這就是「一生懸命」啊~~~打到這裡我都快流下眼淚了。師傅把powerpoint都給你了,還用一輩子的時間帶著你實習跟診。你不用擔心你學到的東西是假的是不能用的。最重要的:還不用錢。不用抖內啊~~~同學~~~這款A老師去哪裡找啊~~~
很多人說「溫病條辨」更不好懂,講老實話我也沒全讀懂,有沒有懂一半都很難講。但是你 iPAD「吳鞠通醫案」服用,你就能發現,有哪些方法他用的很多,哪些情況他其實常失敗,哪些狀況他用溫病的方式處理,哪些狀況他又會回歸經方。
其實臨床就是這樣,每個醫師有特長。李東垣治的好的病人,交到張從正手上不見得能活命;吳鞠通能搞定的病人,轉診給張仲景或許並非上策。這種思路的轉折,是醫師最寶貴的能力。當初張仲景如果也能留下這麼一套醫案,今天讀中醫就不會這麼辛苦了XD
我一直相信,轉診轉的好,也是一種藝術。我本是家醫科醫師,西醫分科明確,精確的轉診給專科醫師,是家醫專科的基本的能力。中醫講究全人醫療,但是每個中醫師的心裡住著很多老師,今天這位患者該用誰的方法治療,這也類似一種轉診--「內心小劇場轉診」。
千里之行始於足下,先學治濕處理小病
經方威力強不強?當然強!但是經方的學習困難,光是劑量問題,就吵個沒完。有人說附子一帖要放二錢,有人說要三五錢,有人說要一兩,還有人說也許可以當飯吃(大誤)。你要跟到好老師就上天堂,沒跟對老師,到底誰會上天堂還很難講。
就像我們準備考試一樣,上A老師的課,好吧也許你睡過頭了沒去上課,那唸完了老師給的powerpoint,你總不可能去讀B老師的考古題吧?說什麼也要找到A老師的考古題來猛k一下啊!所以啦!讀經方,你得要不斷的吸收各個大師的評論和精華,但哪畢竟不是同一個作者啊~~吳鞠通則是把powerpoint跟考古題都一次幫你備齊了,能不讀嗎?
台灣因為氣候跟飲食的關係,小病小痛,很大比例是濕氣所致的。溫病條辨裏對濕邪的認識寫的蠻不錯的,真的值得研究。配著吳鞠通醫案讀一讀,如果有點心得的話,偶爾也能搞定一些疑難雜症。讓我們一起從60分往70分邁進吧!
啊對了~~如果你本來是70分以上的醫生,這篇文章太淺了,很抱歉浪費了你一分鐘的人生。XD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關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