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

「但頭汗出」的肌筋膜脈學乾針治療

 「但頭汗出」的肌筋膜脈學乾針治療經驗。(黃彥鈞醫師記錄.林以正醫師編審)


流汗自古以來就是中醫的重要議題,流汗既是診斷要件,也是治療手段;從東漢時期的中醫聖經(傷寒論和金匱要略)起,就不斷的強調討論這些現象。在這其中,「但頭汗出」特別的有意思。身體都不流汗,只有脖子以上流汗,在傷寒金匱中,類似的描述的條文就多達十幾條。今天我們要報告一例有十多年病史的「但頭汗出」的案例,應用肌筋膜脈乾針技術,在門診當場就得到明顯改善。

30歲男性(東門病歷號:010202)  主訴:額頭及整個頭皮容易流汗,背部及身體不太流汗,心跳不快,體溫手腳偏冷,身體近日較疲倦,想調身體。 話音剛落,立刻額頭開始出汗。這個問題已經持續數十年。脈象:左脈整體弱,關後較細,左寸邊界模糊有細絲。重按脈管內流動黏滯有濕氣。


依學長治療計劃,先針刺下斜方,針刺後下斜方肌乾扁澀的感覺有改善,將兩側下斜方肌皆有針刺,處置後,左脈關後恢復,整體邊界較清楚,額頭冒汗速率下降,請患者在外稍候,請學長再次確認,結果才這麼短的時間裡,從一診出來,額頭還是持續地出汗,不過女朋友在旁表示,這樣已經比以前好了,之前光是坐在那邊就滿頭大汗。




  

學長幫病人重新把脈:左脈雖有改善,但浮緊脈仍在,脈象邊緣也依然模糊。代表從手三陽經到上斜方/大椎這一帶的寒濕仍無法解散,繼續檢查患者的上斜方肌,雙側上斜方肌仍有緊繃taut band,以乾針刺上斜方肌造成跳動(LTR,local twitch response)之後,浮緊脈消失,但脈象呈濡脈,邊緣模糊,表示濕氣仍沒有解乾淨,再針對左側外關附近做皮下針刺,處理剩下的濕氣,處理後脈象轉弦,脈管邊界清楚呈現。請患者擦乾額頭的汗水,靜待20分鐘後,額頭仍保持乾爽無汗。Amazing~~~

 

心得與討論

在傷寒金匱各條文中的但頭汗出,有各種病因病機,依王仲彬整理,但頭汗出的病因病機至少包括了:胃熱未淨鬱熱上騰,陽明濕熱鬱熱上越,熱實結胸水熱鬱蒸,樞機不利鬱熱上蒸,熱入血室血熱迫津,火毒內攻熱熾津傷,熱證誤下陰竭陽亡等七種(註一)。

這些病因病機雖然複雜,但都脫離不了「身體排濕散熱的正常機制受到干擾,所以只能從頭部冒汗」的類似推論。所謂身體排濕散熱的正常機制,在中醫用皮膚腠理,肺主皮毛……這類的詞語來形容。而一些重要的肺與呼吸功能的主治穴道像是大椎、大杼、風門、肺俞等等,也都位在斜方肌上面。

斜方肌作為為上背部最大肌群,斜方肌的狀態,即其血流的循環,在體表溫度調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,因此若出現「背部不能出汗」而且「但頭汗出」的病史描述,那麼就必須檢查斜方肌的狀態。

脈象左脈弱關後轉細,依肌筋膜脈學的規則,我先修復下斜方肌。當下「但頭汗出」的現象有得到部份的緩解;但脈診仍有弦緊重按帶濡,患者的額頭也仍徐徐冒汗(雖然速率與程度有下降),此時上斜方肌觸診仍有緊繃,類似中醫所說的「項背強几几」現象,因此再以肌筋膜脈學的乾針技術,處理上斜方肌的激痛點與外關附近的筋膜。

此時手三陽經連線上的筋膜張力解除,斜方肌的狀態才真正恢復正常,開始執行正常的解散濕熱功能,身體鬱滯的濕氣不再只能從頭部散發,困擾十幾年的「但頭汗出」現象,就在一次的門診,幾根針的治療下,立即得到明顯的改善。Amazing~~~



後記(林醫師)

所有中醫師都知道,陰陽五行只是個符號,是古人拿來解釋現象的工具。但是所有的中醫師沒有人能擺脫陰陽五行。甚至經絡和穴道的存在,氣血是什麼?一圈又一圈的迷團,就這樣籠罩著中醫的世界。

有沒有可能,在未來的某一天,中醫能夠有新的生命?能不能有一個新的符號工具,有機會取代陰陽五行?逐漸的破解這些謎霧?

先賢觀察到的現象能不能被直接詮釋?千年以來的中醫師們觀察體驗到的人體對藥物和針灸的反應,有沒有機會,用一個科學、清晰、具體、真實存在的角度,去解釋,然後重現?讓古老的中醫長出新的生命力?

這是我一直懷抱的夢想,如今可能有一個起點了。對中醫有愛的朋友們,請一起來學習「肌筋膜脈學中醫應用」,就像本例的「但頭汗出」一樣,讓我們用現代的知識和技術,"穩定地"再現先賢的經驗,重新發揚先賢的智慧。


參考資料:

《傷寒論》頭部汗出病機淺析”刊載於《江西中醫學院學報》1996年第8卷第4期 (重編於網路資料)


肌筋膜脈學中醫應用工作坊 持續開辦招生中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