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

不要不要針vs.東門中醫

「林醫師啊你整天都在談不要不要,那診所就交給張醫師就好啦!」 

其實,我每天都在想,什麼時候會有人跟我講這個話。不過目前為止還沒有。這只是我心中的小劇場而己。 




「不要不要針」的確是改變了我很多的觀念,但並沒有推毀我看病的態度跟對中醫的認識。反而是解決了我心中長久以來的謎團。譬如說用原來的觀念能治好三成的病人,改善三成的病人,剩下有四成的病人進步緩慢。這一直是我們心中的痛,對於的能力不足,一直感到很抱歉,枉費了病人的信任和託付。

自從開始使用腹針/不要不要針法以後,才發現,在這療效不佳的四成的病人中,有很多都是因為經絡受阻所造成的,因為經絡受阻,造成脈象的變化,如果照脈象開藥,通常無法直指病雞(x)→病機。吃下去的藥,常常都石沈大海,只能發揮一半不到的力量。

現在我知道了,要先用針把經絡的阻滯清掉,脈象才會現出原型,這時候再開藥,才會事半功倍。在這個技術上獲益最大的,就是慢性疼痛的病人,有一些坐骨神經的後遺症,或是經年累月的五十肩、慢性腰痛,在這樣的配合下,都得到了很有效的治療。


本來就會治的病可以治的更好 



更棒的是,向來我比較擅長治療的自律神經失調、二尖瓣脫垂、以及胃食道逆流,有一些病人也有腹部內傷沾黏的問題,經過不要不要針法治療之後,明顯的增快了療效的出現的時間,也減少了復發的機率。

其實,最近不乏一些半年以上沒回診的病人,回診時被扎腹針的時候,常常不能自主地笑了出來。為他為什麼笑呢?一方面是當然是表示很驚訝。因為林醫師進步了,一兩針就能解決他困擾半年多的問題。另一方面則是:當人類被針灸的針感強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他連哀嚎都叫不出來只能一直笑一直笑(表示絕望?)




腹針/不要不要針法 為什麼這麼神奇?我覺得原因有五: 



  1. 腹部跟臀部的肌肉是全身上下最豐厚; 最有力的,一旦有內傷沾黏,所影響的層面很廣大,相對來說,只要稍做調整,就能快速影響四肢的筋膜張力,所以拿來治療五十肩或是足底的問題,非常強效。
  2. 在中醫的發展歷史上,長久以來因為解剖知識的落後以及針具/無菌處理不夠好,胸腹部的針灸常常出現併發症,因此被視為針灸的禁忌部位,雖然有穴位,但是使用的機會並不多。所以前賢累積的經驗較少。
  3. 以往封建保守的年代,把肚皮掀起來或露出股溝,是一件不太好意思的事;病人不喜歡掀,其實醫師也不太愛看。相對於「懸絲把脈」的年代,現在人來看診都穿低腰褲,對於我們來說,這實在是太方便了!
  4. 腹部或尾骨的經絡阻滯的部份,在脈象上能夠很清楚的查到,在針灸後也的確能在脈象看到改善的程度,如此一來,對脈學熟悉的醫師,就能快速的累積經驗值。
  5. 腹針/不要不要針法能調整丹田的力量,丹田是全身元氣之所繫,是任督二脈的動力馬達,丹田的循環能夠打通的話,元氣自然暢通,進而旺盛,這比吃什麼補藥都來的更直接有效。有在練氣功的人,對這方面,更會有深刻的體會。

把脈跟測氣有什麼不同? 


病人也常問,那你把脈跟張醫師測氣有何不同呢?我們討論的結果,把脈跟測氣其實是大同小異,都是找到病人身上氣流阻滯的地方,然後再以觸診去尋找沾黏的細節,我通常只能找到阻礙的區域,張醫師的測氣可能比我更微觀一點,因為我沒練過氣功,所以也說不上來。

但總之:把脈/測氣→觸診→針灸→再把脈/測氣→觸診→針灸→再把脈/測氣……這個模式基本上是相同的。

不過,在觸診解沾黏的功力上,倒是有高下之分。目前如果沾黏比較單純的,我大多扎個二三針,在自己的門診處理就好。 但如果傷勢比較重,比較複雜,或牽涉到會陰的筋膜的,通常不是一二針可以解決。我大多會轉介給張哲銘醫師,做進一步的治療。啊不然我費盡千辛萬苦把張醫師從台中請上來是要幹嘛?XD 


我明明跟你比較熟,你為什麼不自己幫我處理就好? 



其實我本來就是家庭醫學專科醫師,轉診就是我們的專長和職責之一。不要小看轉診,太輕的病人轉給專科,他們會說你怎麼連這個都不會處理。太重的病人太晚轉診,專科醫師會說怎麼拖到現在才轉過來。這條界限不好抓,我們家醫科基本上就是一個小媳婦的角色。(哭哭)。  

雖然這樣,但是小媳婦熬久了,也會變成……老媳婦?……咦……總之也就是說,家醫科醫師,對於自己的能力是有深刻認知的,對於何時能獨當一面,把病人留在自己手上享受「全方位.全人.全科.全家」的醫療,何時又需藉助專科醫師的力量,做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,把病人放在安全的領域。 

這些都是一名成熟的家庭醫學專科醫師所具備的能力。我也以此自豪並在每天每天的門診中實踐家醫科的理念。心中不時感謝台北榮總及台中醫院指導我陪伴我提攜我的師長、學長姐、和同儕們。經過這半年的學習,我又經歷了一次成長,伴隨著勇氣跟自信。我想說:


 「我知道為什麼以前治不好你了,真是抱歉,如果有緣,請再給我一次機會!」 



 東門中醫團隊:林以正.張哲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