肌筋膜症候群常造成許多專科醫師和病患的困擾,譬如腹直肌造成的慢性上腹痛被認為是胃病,背後豎脊肌造成的下背痛被認為是坐骨神經痛或是脊椎手術後遺症。其中很特別的是牙科,因為在接受牙科治療時,長時間保持張口狀態對咬肌和外翼肌等肌群的刺激,常常引發了肌筋膜症候群,出現疼痛或咬合異常。
即使經過各種檢查,牙齒都是正常的,但因為疼痛發生的時間點,就是在牙科治療之後,病患因此而怪罪牙醫師,實在是不明之冤。
肌筋膜症候群本非牙醫的訓練重點,此時,熟悉乾針技術的中醫師們,應該能成為牙醫師們的好朋友,協助牙醫師解決這些疑難雜症。牙醫師若能學習基礎的評估方式或簡易的乾針治療及復健動作,更能在疼痛的第一時間,減輕症狀、確立診斷、快速轉診,大幅減少"蒙冤"的時間 XD
事實上在牙醫師中有不少先進,已經以執牛耳之姿,在頭面部肌筋膜的乾針治療上投注長期心力。像是我們第二屆以及第三屆肌筋膜中醫讀書會的導師:台北的陳韻之教授以及台中的余權航教授,都是本領域的佼佼者。
中醫師能協助的角色,主要在於中醫會把脈,在學習過肌筋膜脈學之後,能以脈學協助,進行全身的筋膜張力評估。眾所皆知,頭面部/頸部/顳顎關節的張力,與全身筋膜狀態習習相關,在肌筋膜症候群的治療上,若能以全身的視角進行評估,更能延伸治療的深度與廣度。在此分享一些我們的臨床經驗:
1.牙齒矯正後咬肌疼痛
男性30歲,牙齒矯正後期,出現右側顳顎關節及咬肌位置疼痛已經一個月,自覺很像牙痛,咻咻咻的。有看過神經內科,物理治療,也至急診打過止痛針,但疼痛末見緩解。患者自述躺下比較痛,站立較不痛,喝水能暫時放鬆,體質上有胃食道逆流病史,手足偏冷。患者自覺,從做矯正後右側的咬合就比較用力。

分析:從脈象上看來,患者的頸背是長期僵硬而無力狀態,其源頭來自下斜方肌的失能。另外在骨盆的右側,臀中肌和臀小肌區域亦呈現高張力狀態,張力貫穿膽經路線(咬肌),並與原本就緊繃的頭頸部肌肉群形成惡性循環,因而持續疼痛一個月並對於止痛針藥、物理治療效果都不好。在我們修復下斜方肌並解除臀中小肌的激痛點之後,隔日疼痛就自行消失了。
2.植牙後咬合疼痛
70歲 女性,植牙術後咬合疼痛
分析:患者在植牙手術前,一直是用右側的牙齒咀嚼。在植牙後因為咬合狀態改變,左咬肌位置開始出現疼痛,不管是用左邊咬或是右邊咬都會痛。此時若依症狀,在左側的咬肌上執行乾針,應該也能暫時減緩症狀。然而在脈象上顯示,患者的腹肌核心功能呈現損傷,處於力量低落狀態。究其原因,是下腹部疤痕歷經多次手術所造成的沾黏所致。為了維持身體平衡維持核心力量,患者的咬肌不得不處於高張力狀態,因此出現難癒的疼痛,甚至影響咬合及咀嚼。在超音波監測下,以針刀針對疤痕進行沾黏解除後,咬合的疼痛就立即消失了,未再復發。
3.牙齒對溫度敏感
莊醫師,工作坊學員,在工作坊第三日的頭頸部專題課程中,發現顳肌呈現高張力。詢問是否有牙齒相關症狀,莊醫師表示最近牙齒對溫度特別敏感,喝冰水上牙會疼痛。以乾針解除顳肌的激痛點後,現場再喝冰水後症狀已經消失。https://dr01jeng.blogspot.com/2024/05/blog-post_29.html
分析:除了蛀牙、牙周病等實質病變以外,顳肌的肌筋膜症候群也常造成牙齒對溫度敏感、或是咬合的感覺異常。在此也要跟患者朋友們說一聲,如果牙醫師已經為您做了完整的牙齒檢查,確定牙齒都是正常的,就不要再執著了,趕快來找我們處理一下就行。
4 MRC肌功能矯正器適應不良
何小妹妹,12歲,接受牙科MRC肌功能矯正器,校正上排牙齒突出等齒列問題,但穿戴後數周仍適應不良。媽媽與小朋友表示口腔一直很不舒服,嘴巴口腔耳朵附近痠痛,一直想要動嘴巴活動下巴,引發上課不專心,注意力不集中;夜間穿戴時影響睡眠。牙醫師建議尋求會乾針的醫師診治,否則矯正器要重做,檢查後是咬肌-顳肌與臀中小連線,在右手臂執行浮針,針對臀中小、咬肌 執行乾針後症狀改善。第二周回診時,在胸鎖乳突肌與顳肌進行治療後。 症狀全部消失。MRC矯正器持續穿戴。陳冠宇醫師璽悅中醫個案
從上述四個案例,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,許多的牙科治療過程,的確會改變頭面部肌肉的使用模式,或引發原本隱藏的肌筋膜症候群,除了造成疼痛不適之外,也可能造成病患對牙科主治醫師的誤會。希望以本文做為拋磗引玉,增進中醫師與牙醫師的相互合作。
歡迎牙醫師參加 肌筋膜脈學一日工作坊
當日將會有「牙醫師組」量身訂做課程
(開收中西牙醫師,中西醫學系及後中學系大三(含)以上(上完解剖學)
(將依執業經驗分組,由助教帶領,針對安全部位,練習初階及中階的乾針技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