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

從肌筋膜脈學一日乾針初階班開啟臨床轉化 (牧水中醫診所 羅家瑋 中醫師)

2025年5月,我參加了林以正醫師帶領的「肌筋膜脈學一日乾針初階班」,在這個「乾針初體驗」的課程中,老師和助教手把手的帶領我們把到肌肉的脈象,幫我們調整三角肌、胃俞、股內側肌、和比目魚肌的精準乾針手法;讓我開啟了不一樣的中醫人生。以下分享我使用在「一日乾針初階班」中所學到的三角肌和胃俞穴的針刺方法,在個人門診中的治療經驗:

肌筋膜脈學乾針學派給我的核心觀念

乾針的目標,不是單純「止痛」,而是解開筋膜沾黏,恢復身體力量的流動。課程特別強調:

把脈是關鍵:寸關尺的細微變化,能引導我們找到真正的代償來源。
不一定在患處扎針:很多時候,痛的地方只是表象,真正的卡點往往在遠端。
立刻可驗證:針下去,跳動出現,病人馬上能感覺輕鬆、症狀緩解。

這種快速而明確的效果,與傳統針灸相比,更能讓患者「看見、感受」醫師的判斷與治療。

臨床案例分享


1. 滑脈與三角肌

兩位患者左寸皆呈滑脈,一個是骨折後開刀處麻痠痛緊,一個是手臂高舉時肩峰疼痛,我選擇在右三角肌下針。果然引發明顯 Twitch,針完後症狀緩解超過八成。病人當場露出驚訝表情,直呼:「怎麼針這裡,痛就不見了?」


2. 多層次處理的經典案例

另一位病人,先是左手滑脈,對應到三角肌;之後再把脈,看到左寸關弦、右關阻滯,又回到胃俞。一次門診裡,我依循脈象與 TrP(激痛點)整合操作,分層處理,快速解決病人的多重主訴。這正是「多層次門診」的精髓。


3. 腹痛三個月的跆拳道選手

年輕患者跑步或重訓就腹痛,已困擾三個月。檢查發現,源頭並不在腹部,而是在胃俞附近的筋膜壓痛點。在胃俞穴的反應處下針後,腹痛立即消失。母親在旁邊驚呼:「原來腹痛跟背有關啊!」這就是肌筋膜脈學系統的奧妙。


4. 中風後遺症?還是代償?

一位病人右手麻、右背麻一年多,合併有中風與頸動脈支架病史。以往我都當作中風後遺症來看待,但治療總無改善。這次把脈後,選擇在右三角肌施針,多次 LTR 後,患者說麻的感覺減半,甚至右背那塊「死肉」第一次有了知覺。這讓我重新思考:很多症狀,未必只是「神經壞死」,也可能是肌筋膜代償與張力失衡的結果。

心得與感想


乾針,讓我把中醫脈診與現代筋膜醫學緊密結合。對我來說,乾針不只是「新工具」,而是一種把脈、筋膜與激痛點理論整合的診療方式。

脈象不再只是抽象的「虛實寒熱」,而能具體連結到肌群與張力。

激痛點也不只是單純的「痛點」,而是筋膜系統裡的卡點與能量阻塞。

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,臨床立即能應用,病人也能即時感受。這種「當下見效」的治療體驗,不僅提升醫師信心,更拉近醫病之間的信任。

我相信,乾針不只是「新技巧」,而是一種讓中醫診療更立體、更有說服力的臨床語言。

註:參加一日乾針初階班的同時,我同時也參與了肌筋膜中醫網路讀書會,緊接著又參加了6月-8月的三日大工作坊,這段時間不只是在課堂上練習扎針,更是在臨床裡實際驗證。 循序漸進的學習,讓臨床的進步十分有感!推薦大家一起來學習!

 

2026年一日乾針工作坊_肌筋膜脈學初階班

肌筋膜脈學系統課程報名網頁

肌筋膜脈學粉絲專頁/最新消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