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 年底,我在 Facebook 看到林以正醫師開設的「肌筋膜中醫線上讀書會」。師資陣容堅強、課程內容紮實,我毫不猶豫報名旁聽組;之後更一路參加一日乾針初階工作坊與三日「肌筋膜脈學」大工作坊。身為高雄中醫診所的臨床醫師,2025 年我多次北上把整套方法完整學習、反覆實作。特別感謝太太在這段期間承擔家務與育兒,讓我得以專心進修。這段旅程,不僅使我的臨床技術升級,也徹底刷新我對「中醫 × 西醫疼痛醫學」整合的理解。
肌筋膜 × 脈診:把抽象變成可操作
課程核心在於把筋膜、激痛點與中醫脈診整合成可驗證的臨床工具。傳統脈診常停留於抽象描述;林醫師以「肌筋膜脈學」將其轉譯為操作型定義——
筋膜緊繃:多呈「弦脈」
發炎反應:多呈「滑脈」
張力不足/抑制:多呈「弱脈」
臨床策略遵循「治療前—治療後—相減」的原則:以脈象與功能測試的差值評估療效。於是,脈象不再只是「手感」,而成為可反覆驗證的「臨床儀表板」。無論徒手放鬆、針刺或運動處方,皆須經由脈象與功能測試的雙重復核,避免治療流於「試運氣」。
激痛點與乾針:從「痛點」走向「功能」
激痛點不僅是疼痛來源,更會導致肌群「抑制」與「代償」。例如核心無力,可能使豎脊肌或臀大肌失能,進而引發慢性下背痛或姿勢異常。因此,臨床目標不能只「止痛」,而在於恢復肌群的正常分工。
在此脈絡下,乾針扮演關鍵角色。以細針進入約 0.5–1 公分的病灶區,可鬆解被卡住的纖維、改善局部血流與代謝,透過「微破壞—修復」機制迅速打開被鎖住的功能。配合精準觸診與肌動測試,患者常能即刻看見 ROM(關節活動度)上升或疼痛下降。
疼痛來源多樣:拒絕單一技術的思維陷阱
林醫師提醒:疼痛來源多元,肌肉只是其中最常見且相對好處理的一環。神經卡壓、淺筋膜受傷、關節或骨著點發炎等,皆可能是根源。如果醫師僅習慣一招,往往容易將各種問題一概套入單一框架,最後無法突破瓶頸。真正的臨床進步,來自正確鑑別與多工具整合。
把脈與內科用藥:由症狀回扣肌筋膜模式
這堂課讓我意識到:脈診不只是形容詞,而是能精準反映筋膜狀態的「可觀察指標」。以下為我在臨床上的常見對應(供參):
右關弱脈:常與腹橫肌、髂腰肌抑制相關;患者易見腸胃不適、聲音沙啞、易疲倦。
左關尺弱脈:常見於豎脊肌、臀大肌失能;多伴腰背痠痛或頻尿。
整條脈弱:在排除睡眠不足後,常見於骨盆或核心肌群被抑制的情況。
因此,遇到腸胃不適、頻尿或失眠等內科症狀時,我除了評估方藥,也會同步檢查相關肌群,必要時加入針刺或筋膜治療。這讓內科與肌肉治療之間形成可互證的橋樑,治療更具整合性與可預測性。
肌肉抑制:不只是「虛」,而是功能關機
課程一再強調:許多患者的「虛弱」表現,其本質是肌肉被抑制(functional inhibition)。某些肌群關機,脈象便相應消弱。單用藥物處理內科表徵,往往效果有限;解除抑制,療效才能全面展開。
右關弱:雖合脾腎虛象,傳統多以補益;若同時解開腹橫肌、髂腰肌抑制,臨床改善更為明顯。
左關尺細弱(尤其年長者):除補腎、安神外,更需處理豎脊肌與臀大肌抑制;否則步態無力仍在,加速衰弱。
整條脈弱:未必全是「虛證」,也可能是豎脊肌或骨盆區受傷、氣不上升所致;此時方藥為輔,核心在解除抑制鏈。
總結而言,方藥與筋膜治療是互補:藥物調整體內環境、筋膜治療直接解除抑制,兩者並行才更接近真正的平衡。
臨床與經營:從「有感」到「長效」
在健保體系下,淺層針刺往往能達到快速且具 CP 值的改善,的確是一個合乎現實的良好選項;但若要發展自費醫療,則需提供「源頭處理、長效改善」與「現場有感」的完整體驗。這不僅是治療策略的升級,也是臨床專業價值的具體呈現。這也是林醫師在課程中不斷強調的重點,並且提供solution來協助大家轉型。
我最大的改變:多了「決策樹」,少了「碰運氣」
走完這段學習旅程,我得到的不是幾個新針點,而是一張更清晰的決策樹:
何時優先處理神經?何時鬆解筋膜?何時需要乾針?何時以方藥調整體質、以運動處方鞏固?
更重要的是,每一次治療我都能以數據與跡象自我校正:脈象轉變、ROM 提升、疼痛下降。這份「可驗證的底氣」,讓我更能對患者說:「我們會一步步找出根源。」
結語:讓臨床走得更穩、更準、更有效
2025 年起,我將把「筋膜 × 脈診 × 乾針 × 內科用藥」的系統化思維,持續應用於每一位患者。臨床之路漫長,但有了這套方法,能走得更穩、更準、更有效。
如果你也覺得治療常差臨門一腳,我真誠推薦參加林以正醫師的肌筋膜工作坊。你會帶回一套更完整的決策系統,讓診間不只「有效」,更能「持續進化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