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盆底肌,指的是下腹部會陰部及臀部的肌肉,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區域,以提肌門肌及薦椎尾椎兩側的肌肉為主要的力量組成,具有三個重要的關鍵角色:
第一,骨盆底肌是身體驅幹及內臟的重量承擔,就像你去7-11買了很多飲料裝在塑膠提袋裏,那個提袋的底部就處於極大的張力,若有某部份的骨盆底肌失調,無法協同來製造完整的張力,袋子底部的形狀就會產生歪斜和擠壓,進而造成壓迫、疼痛或神經敏感狀態,類似一種內傷的狀態。
第二,骨盆底有大小便和生殖系統,因為是動物最原始的功能,所以有非常豐富和敏感的神經分布,尤其是交感及副交感這類的自律神經系統,這些神經與最大腦最基本最原始的區域緊緊相關,一旦骨盆底肌張力出問題,對於神經及大腦系統的刺激和干擾,是24小時毫不間斷的。
第三 ,骨盆底肌的協調性,在核心肌群功能以及腹式呼吸,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練氣功時所謂「氣沉丹田」,其實就是在做骨盆底肌及腹式呼吸的協調訓練。在骨盆底肌受傷的狀態之下,患者會無法執行完整的腹式呼吸。無法藉由呼吸來修復自律神經。
曾經有動物實驗,就是在老鼠的骨盆底肌進行注射,誘發類似慢性骨盆底肌疼痛的模型,結果不用幾天,實驗室的老鼠就出現類似焦慮憂鬱的高壓力行為,血液中各種壓力性荷爾蒙在也是爆表。仔細想想,這也是合情合理,如果屁屁內被塞了一個東西,或是腫了起來,那可是24小時不間斷的坐立難安,不可言喻,要不憂鬱也難啊!
“不可言喻”,對,就是這四個字,在骨盆腔內負責生殖和大小便功能的各種組織器官,當筋膜張力不平衡而持續傳送神經訊號到大腦時,就是這麼的 “苦不堪言、坐立難安、不可言喻”。
骨盆底肌的內傷,與中醫門診許多的疑難雜症有重大的關聯性,誇張一點的說,在疑難雜症的治療上,得骨盆者半天下。傳統上,與骨盆底肌相關的疑難雜症,包括慢性攝護腺炎,間質性膀胱炎,男女性功能障礙,甚至於大便解不乾淨覺得肛門被綁住,或者小便頻尿無力漏尿,月經疼痛,子宮內膜異位疼痛。
但實務上,氣功中所謂”氣沉丹田”,就是骨盆底肌的完整功能的表現,丹田如果受傷,當然渾身不適,百病叢生;因此許多的慢性疲倦、長年頭痛、長年胃痛、失眠、甚至自律神經失調、焦慮、憂鬱、恐慌……我們也都曾經在脈象上,把到骨盆底肌內傷的蛛絲馬跡,依此線索治療,而出現戲劇化的改善。
骨盆底肌的治療術有各式各樣的手段,民間傳統的整復推拿師父(俗稱勾尾椎)的方式,是將手伸入肛門,勾住尾椎,病人以跪姿,將跌倒後骨折內縮的尾椎,勾都回正確的位置
復健科或疼痛科的醫師,也有類似的技術,在超音波或是x光的導引之下,用打針的方式直接治療神經的沾黏 (例如這篇ganglion impar nerve block治療慢性尾椎疼痛的論文)
在泌尿科通常使用震波的方式來治療慢性無菌攝護腺炎(現在改叫做骨盆腔疼痛綜合症)。
婦產科現在也開始使用特製的長針,針對骨盆底的肌肉做肌肉注射,來減緩間質性膀胱炎婦女的症狀。
當然傳統的中醫呢,也有肛門薰灸的方式,或在薦椎附近的穴位針灸治療;或者傷科結構中醫師可以使用各式的手法治療,由四肢和軀幹的筋膜張力調整來達到骨盆底肌治療的效果
骨盆底肌的內傷不約而同地,在各科的門診都是難解的問題,各家門派雖各有所長,但似乎沒有一種方式可以統一天下。
東門中醫開始治療骨盆底肌相關疾病,是起源自張哲銘醫師來到東門中醫後,開始使用不要不要針,從此我們踏上了結構醫學與中醫內科整合的(不歸)路,後來張哲銘醫師引入了傳統的勾尾椎手法,配合氣功的能力,開治療一些性功能障礙及慢性攝護腺炎的患者
接著林院長針對脈象上在骨盆及尾椎有異常的病人,也開始應用骨盆底肌內傷的概念來治療患者,借用西醫檢查痔瘡和攝護腺的側躺姿勢,讓患者側躺以減少不適及恐懼感,並且向復健科醫師借鏡,在施行肛門指檢的同時,予以骨盆底肌的針刺治療。力求兼顧安全、效率、及減少不適感,病人的回饋都相當的好。
另外若有氣血虛弱不適合下針的狀況,可能會先配合中藥調理氣血,或有其他針不到的地方,則會請謝彌堅醫師或陳冠宇醫師以手法搭配治療。
這麼侵入性的治療方式在大多數的中醫師及民眾的眼中,大概是駭人聽聞、不可置信的。對中醫師來講,也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醫療行為,有許許多多的辛苦和風險存在。為何我們還願意做呢?實在是,有一群病人,真正有這樣的需求。
另外,也是要感謝西醫精實訓練,讓我們能夠輕易的跨過一些中醫師先天的鴻溝。畢竟這只不過是泌尿科醫師和大腸直腸科醫師的每天日常,也算在復健科醫師或婦產科醫師的治療範疇,身為一位家醫科醫師,執行這些檢查和治療,真的還好而已,也是一件很合理的事。 (我真的很難忘記住院醫師時,在台北榮總58病房幫中風的伯伯灌腸挖數十天沒解的乾硬大便然後被噴……還好當時有穿防護衣……比起這些難忘的回憶,做個肛門指檢診幫病人檢查攝護腺及骨盆底肌真的算不了什麼)
相關文章:
東門中醫(每日早上8:30電話預約掛號)
門診時間及地址